咨询热线:400-888-7686
用 AI 员工提升品牌 30%复购增长
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8-26
随着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,数字人正从概念走向实用,数字人视频电话便是典型应用之一。无论是企业用数字人客服与客户进行视频沟通,还是个人通过数字人分身与亲友连线,数字人自然的面部表情和流畅的肢体动作都是提升沟通体验的关键。若数字人通话时面无表情、动作僵硬,不仅无法传递情感,还会让沟通显得冰冷生硬。其实,数字人这些生动的“表现”背后,是多项技术的协同配合,从表情捕捉到动作生成,再到实时渲染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。
一、面部表情实现:从“数据采集”到“精准还原”
面部表情是传递情绪的核心载体,数字人视频电话中自然的表情,需先获取真实的表情数据,再通过技术处理让数字人“复刻”甚至“生成”相应表情。
1.表情数据的采集:捕捉细微情绪信号
要让数字人有表情,首先得知道“真实表情是什么样的”。目前主要通过“面部捕捉技术”采集表情数据,常见方式有两种:
光学动捕采集:这是高精度采集的主流方式。采集时,被捕捉者面部需粘贴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反光标记点(直径约1-2毫米),这些标记点对应面部关键肌肉群(如眼角、嘴角、额头等)。周围架设多台高清摄像机(通常8-16台),同步拍摄标记点的运动轨迹,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出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变化,进而还原出面部肌肉的运动状态——比如嘴角标记点上移、眼角标记点下拉,对应“微笑”表情;眉头标记点聚拢、眉峰上提,对应“皱眉”表情。这种方式能捕捉到细微的表情变化,甚至能还原“挑眉”“抿嘴”等小动作,精度可达亚毫米级。
AI无标记点采集:更便捷的采集方式,无需粘贴标记点。通过单台高清摄像头拍摄人脸,利用AI算法(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关键点检测算法)自动识别面部68个或更多关键特征点(如瞳孔中心、鼻翼两侧、下颌线等),实时追踪这些特征点的位置变化,进而推断表情状态。例如,算法检测到“上唇中央点上移、左右嘴角点上翘”,会判定为“笑”;检测到“眼睑闭合度增加、眼球向下移动”,会判定为“眨眼”或“低头”。这种方式虽精度略低于光学动捕,但胜在便捷,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视频电话场景。
2.表情数据的处理与驱动:让数字人“有情绪”
采集到的表情数据需经过处理,才能驱动数字人面部运动。首先是“数据标准化”,去除采集过程中因抖动、遮挡产生的噪声数据,让表情数据更稳定;然后通过“表情绑定”技术,将处理后的表情数据与数字人面部模型关联——数字人面部模型由大量多边形网格组成,每个网格对应虚拟的“肌肉”,绑定后,真实表情的肌肉运动数据会转化为网格的变形指令:比如“微笑”时,对应嘴角的网格向上拉伸,对应苹果肌的网格向外膨胀。
在实时视频电话中,还需“实时表情迁移”技术。当用户说话或做出表情时,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用户表情数据(多采用AI无标记点采集),经算法快速处理后,同步迁移到数字人脸上。为让表情更自然,部分系统会加入“表情平滑算法”,避免表情突然切换(如从“平静”到“大笑”的过渡更柔和);还会结合语音情绪分析,让表情与语音匹配——比如检测到用户语音语调上扬(对应“开心”),数字人表情会更饱满;语音低沉(对应“严肃”),表情会更沉稳。
二、肢体动作实现:从“骨骼运动”到“自然联动”
肢体动作的实现逻辑与面部表情类似,但需关注全身骨骼与关节的运动协调,避免出现“同手同脚”“关节僵硬”等问题。
1.肢体动作数据的来源:捕捉与预设结合
数字人肢体动作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,通常结合使用:
全身动捕采集:获取复杂动作数据的方式,与面部光学动捕原理类似,但捕捉对象是全身。被捕捉者需穿戴带有反光标记点的动捕服,标记点分布在头、手、肘、肩、髋、膝、踝等关键关节处,通过多台摄像机拍摄标记点运动轨迹,还原全身骨骼的运动角度和位置变化——比如髋关节标记点前移、膝关节标记点弯曲,对应“走路”动作;肩关节标记点外展、肘关节标记点伸直,对应“抬手”动作。采集的动作数据会被整理成“动作库”,如“挥手”“点头”“坐姿调整”等基础动作,供数字人调用。
预设动作库与AI生成:应对简单动作的方式。系统内置大量预设基础动作(如“站立”“坐姿”“抬手打招呼”等),这些动作由动画师提前制作,经过反复调整确保自然;对于实时视频电话中突发的动作需求(如用户突然抬手比划),则通过AI算法生成动作:基于用户肢体的粗略运动方向(如摄像头检测到用户右手向上移动),从动作库中调取相似基础动作,再通过AI算法调整动作细节(如调整手臂抬起的角度、速度),让生成的动作与用户意图匹配。
2.肢体动作的驱动与协同:让动作“不别扭”
肢体动作驱动的核心是“骨骼动画技术”。数字人有虚拟的“骨骼系统”,包括脊柱、手臂骨、腿骨等,每个骨骼通过“关节”连接。动作数据会转化为关节的旋转角度指令:比如“抬手”动作,对应肩关节旋转30°、肘关节旋转90°;“转身”动作,对应脊柱关节旋转45°。同时,系统会通过“逆运动学算法”优化动作,避免关节“穿模”(如手臂动作时肘关节穿透身体)或“过度拉伸”(如手臂抬起角度超过合理范围)。
在视频电话中,肢体动作还需与语音、场景协同。比如数字人说话时,肢体动作会自然配合——说“这里”时,手会自然指向对应方向;说“接下来”时,身体会微微前倾。这通过“动作与语音时序对齐”技术实现:系统分析语音的节奏和内容,在合适的时间点触发预设动作(如每句话结尾加入“点头”动作);同时结合场景分析,若检测到用户在展示物品,数字人会自动做出“注视物品”“伸手示意”等动作,让互动更自然。
三、实时渲染与优化:让表情动作“流畅不卡顿”
无论是表情还是肢体动作,最终都需通过“渲染”呈现到屏幕上,视频电话对渲染的“实时性”要求极高(需达到25-30帧/秒,否则会卡顿),因此需针对性优化。
1.实时渲染技术:让画面“动起来”
渲染时,计算机需计算数字人面部和肢体的光影效果(如光线照射下的阴影、皮肤的光泽)、材质表现(如皮肤的细腻度、衣物的褶皱),再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图像。为满足实时性,多采用“GPU加速渲染”技术——显卡(GPU)专门负责渲染计算,能快速处理大量多边形网格的变形和光影计算,让数字人每帧的渲染时间控制在40毫秒以内(30帧/秒的要求)。
部分系统还会采用“LOD渲染优化”:根据数字人在画面中的占比调整渲染精度。比如数字人在画面中占比较小时(如全身画面),降低面部网格数量(减少计算量);当画面切换到面部特写时,自动提升网格数量,保证表情细节清晰。
2.网络与算力优化:应对实时传输压力
数字人视频电话中,表情和动作数据需实时传输,若网络卡顿,会导致数字人表情动作延迟。因此需“数据压缩”技术:将表情和动作数据转化为轻量化的指令(如只传输关键关节的角度变化,而非所有网格的变形数据),减少数据量;同时通过“边缘计算”,将部分渲染和数据处理工作放在靠近用户的边缘服务器(而非远程云端),缩短数据传输距离,降低延迟——比如用户在上海发起视频电话,数据处理在上海本地边缘服务器完成,而非传到北京的云端,延迟可从数十毫秒降至几毫秒。
数字人视频电话中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,是“面部捕捉-表情驱动-肢体动捕-动作协同-实时渲染”等多项技术的协同成果:从采集真实表情动作数据,到通过算法转化为数字人的运动指令,再到实时渲染呈现,每个环节都在追求“自然”与“实时”的平衡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未来数字人表情动作的实现会更高效——比如AI算法能通过语音直接生成匹配的表情动作(无需实时捕捉用户表情),或通过更轻量化的设备实现高精度动捕;同时也会更智能,数字人能根据对话语境自主调整表情动作(如听到坏消息时自动露出“担忧”表情),让沟通更具情感温度。这些技术的进步,不仅会让数字人视频电话更实用,也会推动数字人在客服、教育、社交等更多场景中“自然融入”我们的生活。
更多文章
5G视频外呼系统相比传统呼叫中心有哪些技术优势?
数字人电话中的虚拟形象是如何生成和定制的?
使用数字人电话时,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识别准确率有多高?
5G视频电话的安全性如何保障?会不会更容易被窃听?
5G视频电话的延迟问题是否得到解决?实测表现如何?
5G视频外呼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?如何满足不同行业需求?
5G网络环境下,视频外呼系统的延迟和卡顿问题如何优化?
在国际漫游状态下使用5G视频电话需要注意什么?
5G视频数字人电话的隐私保护机制是怎样的?数据安全如何保障?
5G视频电话对手机硬件有什么特殊要求?
用 AI 员工提升品牌 30%复购增长